材料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产生了计算材料学,而人工智能的兴起为计算材料学注入新的发展动力。那么,什么是计算材料学?如何开展多尺度材料模拟?人工智能又能在哪些方面革新材料科学研究?
4月11日下午,基础交叉沙龙第21期举行。面向计算材料学和多尺度模拟话题,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基础交叉研究院综合交叉板块成员洪子健老师,为现场师生带来一场生动、精彩的学术报告。
洪子健研究员在报告中首先阐述了计算材料学特别是相场模拟的基本理论,应用场景和建模工具。在此基础上对相场模拟在锂金属电池枝晶生长动力学的理解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重点论述,并着重提到基于理论模型设计的能够抑制枝晶生长的电解质材料及其实验验证。随后,洪子健研究员介绍了相场模拟对于铁电拓扑材料及其拓扑相变机制的理解,以及通过相场模拟预测新型铁电拓扑相的思路及实验验证过程。最后,洪子健研究员分享了课题组在人工智能+材料方面的一些最新进展,他特别探讨了由我国自主开发的Deepseek大模型在撰写材料模拟脚本等领域的独特优势。
在交流研讨环节,洪子健研究员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就相场模型理论结果的验证,模型和程序的构建,相图计算和验证等领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洪子健研究员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同学们在保持好奇心的同时,在材料计算领域开展深入思考和创新设计。
本次沙龙活动由交叉院单立楠副院长主持,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师学院、能源工程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海洋学院、软件学院、求是学院、竺可桢学院等十余个院系近40名师生参加。
图文 | 洪子健研究团队、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