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融合而新 · 拥抱交叉:《基础交叉科学研讨课》开课啦

发布者:董燕菲发布时间:2025-09-24浏览次数:10

9月19日晚,由基础交叉研究院开设的浙江大学“星辰计划”交叉特色课程:《基础交叉科学研讨课》正式开课。课程第一讲由课程负责人航空航天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李铁风主讲,为同学们带来了兼具历史纵深、交叉思维与现实启示的一课。来自12个不同专业的“星辰计划”2024级基础交叉班同学们一同开启跨学科知识的探索之旅。

李铁风教授延续在“星辰计划”开班仪式上讲授的三个故事,展开富有科学哲理的深度解读:以“星汉灿烂”点明科学的发展从不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无数前人贡献之上;以“斗转星移”启迪学生面对复杂问题,需要打破单一学科框架,用交叉与跨界的视野突破认知局限;以“两弹一星”诠释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工程的深度交叉,更强调多学科融合推动重大创新的重要性。他通过诗文典籍、科学史例与工程实践的交织讲述,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的源远流长与学科交叉的现实意义。

李铁风教授结合原子弹爆炸与量纲分析、银河系多维度全天空图、系列“最值”问题等案例,生动说明现代科学问题往往伴随极端尺度挑战,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天然交叉”的观点,进一步阐明“交叉”不单纯是学科标签的排列组合,更是同一问题在不同尺度与技术下所需方法的融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交叉科研的创新价值与无尽魅力。最后,李铁风教授引用万尼瓦尔·布什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中的观点,指出科学研究不仅是人类理解自然的努力,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鼓励各位青年学子,在全球科技快速迭代、交叉科学不断创新突破的今天,更应具备“仰望星空”的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

基础交叉班的同学们开放思维,从多学科角度展开交流研讨,师生教学相长,课堂氛围活跃,在交流碰撞中深化交叉认知,并积极分享课程感受。


岑瑜璠(数学与应用数学)

老师对于量纲想法的讲解让人耳目一新,作为一个数学专业的学生,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内容,让我学习到其他科目在一些问题下思考问题的方式。希望以后的课程中,我希望看见更多公理化下严谨的数学下的物理。


高浩然(生态学)

交叉研讨课的第一课由李铁风老师讲授,课程的风格确实很新颖而独特,从上课的方式来说,抛出一个科学问题让大家踊跃开拓思维给出解决方案,本身就十分贴合做科研时对课题研究进行多方面探索的路径;从上课的内容上来讲,内容涉猎广泛,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融入大量科学家特别是诺贝尔奖得者的人生故事,能更吸引到我,并从这些故事里还原一个科学大家面对问题时的选择角度。


郭响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周五夜晚,李老师用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拉开了基础交叉研讨课的序幕。以星汉灿烂,斗转星移,两弹一星为钥,带着我们畅游于茫茫寰宇。又从最冷到最热,由最久至最快,向我们展现了人类智慧的无远弗届。这一堂课,给予我的不只是知识之充实,更是对无尽的科学前沿的炽热向往。


金嘉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本次交叉研讨课可谓是收获满满、生动有趣、极具启发性的一堂课。李铁风老师从星汉灿烂、斗转星移、两弹一星这三个关键词出发,带领我们感受宇宙的浩瀚无穷和自然界的无限魅力,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了人类文明长河中那些“灿若星辰”般的科学思想,点破了学科交叉创新的本质,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成长极具启发性。


吴佳纯(基础医学)

李教授所强调的“科学是一条汇聚人类文明之力的长河”,让我联想到医学的发展同样如此——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到维萨里的解剖革新,从巴斯德的微生物理论到如今的分子医学与精准治疗,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多时代、多地域的知识积累与方法借鉴。医学并非孤立的技术演进,而是自然科学与人文思考交织的成果。交叉亦不是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面对复杂问题时方法论与思维模式的深度融合。


陆悦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李铁风教授抓住“星汉灿烂”、“斗转星移”、“两弹一星”三个关键词,在讲述科学发展史的过程中渗透给我们推动科学发展的方法与精神,如在数据背后发现科学规律,用量纲法估算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威力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课堂上来旁听的研究生学长踊跃的提出诸如“为什么变换参考系物理规律的形式不变?”等令人深思的问题;二是老师介绍到我校光学工程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高速相机在我国氢弹爆炸时起了重要作用,这提醒着我们,不论年纪与知识储备,我们都要保持一颗探索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赤诚之心



《基础交叉科学研讨课》是交叉院为“星辰计划”基础交叉本博贯通培养项目特别推出的交叉特色课程之一,经过一年多的精心谋划,由李铁风教授牵头,汇聚了包刚院士、唐睿康教授、林强教授、史治国教授、田鹤教授、柏浩教授、杜娟教授、欧阳宏伟教授等多位名师大咖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后续将围绕数学交叉、物理交叉、化学交叉、生物交叉、力学交叉、材料交叉、信息交叉、医学交叉等多学科领域开讲,搭配诺奖解读、头脑风暴等多元环节,促进多学科知识学习和科学视野拓展。交叉院也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打破学科局限、整合多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具备跨学科创新能力、应对复杂科学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


文字 | 刘书朗、陆悦洋、吴佳纯

图片 | 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