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科研快讯|外侧缰核在调控产后激素撤退所致抑郁样行为中的关键作用机制

发布者:陈睿发布时间:2025-10-13浏览次数:11

  近日,浙江大学黄荷凤院士与基础交叉研究院交叉原创板块成员、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胡海岚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发表题为“Estrogen receptor beta in lateral habenula mediates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estrogen in postpartum-hormone withdrawal-induced depress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大脑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 LHb)中ERβ在产后抑郁发病机制中及雌激素抗抑郁作用中的核心作用。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是分娩后女性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中低收入国家发病率可高达20%,女性分娩后出现剧烈而独特的生理学变化预示着PPD可能存在着与普通抑郁症不同的发病机制。

 课题组利用“激素模拟妊娠”的动物模型,在大鼠中成功诱导出类产后抑郁样行为,结果发现模拟孕期性激素的快速撤退后,LHb神经元兴奋性和簇状放电比例显著增强,并伴随LHb星形胶质细胞内向整流钾通道Kir4.1的上调。进一步比较 LHb 中三种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R30)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只有 ERβ 的表达趋势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呈顺应性变化,暗示其在激素撤退后的神经调控中居于核心地位。功能学实验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结论:在各雌激素受体选择性激动剂中,仅全身注射ERβ激动剂能够发挥显著抗抑郁效应,而LHb局部注射ERβ激动剂亦可显著改善产后抑郁样行为,抑制LHb神经元兴奋性和簇状放电活动,并逆转Kir4.1的异常上调。相反,当在LHb中敲减ERβ的表达时,雌激素的抗抑郁作用则明显减弱。本研究揭示了产后性激素变化触发抑郁的重要神经机制,并提示选择性 ERβ调节剂(SERM-β)可能成为替代系统性雌激素治疗的潜在靶点。与传统雌激素应用相比,有望降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血栓等副作用风险,为产后抑郁的干预与临床转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外侧缰核ERβ调控产后抑郁的神经机制模式图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5-03215-6